此路安畅有“管家”
随着全省“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乡村交通“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然而,农村公路建管养的难题依然存在,山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仍然缺乏足够的保障,如何破局?
去年12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省首创“路长制”,推行“责任区”勤务模式,在每条乡村主干道都配备“路长”,为村民提供“一对一”服务。运行两月余,有效破解了山区道路交通管理盲点,让全县山区道路通行环境更加“畅、安、舒、美”。村民们盛赞:这件实事办到了百姓心头上!
山村道路有了新“管家”
如今,在长阳各乡镇的主要乡村道路旁,多了一处处“交通劝导站”的公示牌,上面一一罗列着“路长”的详细信息和工作职责,方便群众联系查看,并接受社会监督。此外,还有交通安全须知、交通事故处理机制说明等内容,一目了然。“长阳山多路陡,进出各村镇的山区道路蜿蜒曲折。家家户户都有农用车、摩托车,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存在许多盲区。”长阳县公安局政委宋方军介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村村通”公路后,小轿车又成了不少农民家庭的标配。尤其在春节返乡高峰期,山路人多、车多,各类车辆汇集,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去年12月16日,长阳县委召开专题办公会,启动交管“路长”工作机制,加强乡村道路监管。11个乡镇,按照每乡2人、每镇3人的配备,为乡村干线公路统一配备了新“管家”——30名“路长”,对责任路段的交通秩序、路容路貌和环境卫生等实施全面综合管理。
建立长效预防管理机制
2月27日一大早,贺家坪镇“路长”聂晓飞就骑着新配备的巡查摩托车进行交通疏导,为辖区紫台村、堡镇村、中岭村的师生安全返校做服务。
从贫困户中遴选出来的“路长”聂晓飞,高中毕业后一直在重庆打工,他说,特别珍惜政府给了这么好的机会,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工资奖金保险加起来,够一家人生活了。
驱车从318国道贺家坪镇青岗坪村青林口通村公路入口行驶到255省道入口处,不足10公里的山路,便看见3位“路长”值守在清晨的山风中。
在“路长”聂华盖的随身公文包里,有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登记台账、农村公路隐患排查登记台账、农村红白喜事预警登记台账、农村学生信息登记台账等5本台账,每本台账公路名称、事件简述、事件类型、隐患地点、治理意见等,都做了详实的记录。仅春节后,他管理的路段里,就有十余场喜事。
“农村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部分群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喜欢饮酒后集中乘坐或驾驶农用车,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聂华盖说,每次他都会提前到农户家里打招呼,讲安全,还要有回执,签定道路交通等责任状,劝诫大家遵守交通规则。
这样一来,安全出行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有效的预防管理机制。
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盘旋而上,来到海拔1800多米的“长阳西藏”火烧坪乡,虽是初春,这里却白雪皑皑,“路长”陈林风正在冰雪路面指挥过往车辆安装防滑链。
早上7点开始执勤,晚上6点下班,下班后,陈林风还要到自己管辖的路段查看一番方能安心回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党员和“路长”,做好山路的‘安全卫士’是我应尽的职责”。
陈林风介绍说,“不管上下班,只要是在‘路长’辖村的事,我们都要管,手机24小时畅通。道路有故障,通过手机第一时间拍照上传交警部门处理。群众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打电话,我们随时出勤。此外,我们还挨家挨户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逐一登记各户的农用车、机动车信息等。这样一来,有村民看到‘路长’实实在在做事,也增强了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两月交通事故下降56%
“路长制”就像农田包产到户,每个“路长”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路长”成了乡村道路第一责任人,任何与交通有关的问题都由路长负责,这样更增强“路长”的责任心。
春节期间,30名交管“路长”在辖区交警中队的带领下,认真履行职责,特别是在两次冰雪天气期间,加强各村道路重点区域巡查,及时发现上报山区道路安全隐患30余处,向村民发布安全提示信息3200余条。
据了解,长阳全面推行“路长”制以来,全县农村道路未发生人员死亡交通事故,仅发生轻微交通事故4起,伤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交通事故下降56%。
本报记者 梁剑 本报通讯员 周锐
(《三峡日报》2017年03月01日A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