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长阳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公众参与 便民服务
首页 > 走进长阳 > 经济发展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05-23 信息来源: 作者: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版本.doc(下载浏览)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关键期,科学编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我县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妥善应对新挑战,充分激活新动力,奋力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根据《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 建设都市后花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基础与外部环境

 

  一、内在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团结一致、克难攻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都市后花园”宏伟目标为引领,坚持“精神区位领先、发展环境领先、体制机制领先、干部作风领先”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富民稳县”战略,打好“民族政策牌”“西部开发牌”“扶贫政策牌”“武陵山片区牌”,科学应对和有效化解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稳步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稳定的长阳特色之路,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总量逐步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完成。到201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迈上百亿级台阶,达到12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1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外贸出口6410万美元,是2010年的3.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1亿元,是2010年的3.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25元和8148元,分别是2010年的1.9倍和2.3倍,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方阵。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86.24亿元;市场主体不断做多做强,总量达到4.5万户,是2010年的2.5倍,其中新增企业5278家。对上争取成效显著,五年累计争取各类扶持资金80多亿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五年累计签约项目97个,协议投资375.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7.03亿元。
 

  (二)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9.57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农业产业化纵深推进,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95:1。坚持实施“五个一万亩”工程,新建魔芋、茶叶、木本油、栀果、木瓜等高标准示范基地20.47万亩,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突破100万亩,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100万吨,销售到全国50多个城市;柑桔栽培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椪柑8万亩,产量5万吨;茶叶面积10万亩,产量3300 吨;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5000吨。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80家。深入实施精品名牌工程,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家,“清江椪柑”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阳高山西红柿、高山辣椒、一致魔芋膳食纤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功创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肉羊生产大县”和“全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先进县”。
 

  ——新型工业快速增长。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7.46亿元,是2010年的4.2倍。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创新产业园、磨市新型工业园等为支撑,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宏观紧缩等多重压力,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长阳锰业、华新水泥、一致魔芋、和远气体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健康食品、新型建材、生态矿业、水电资源等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深入开展“达产扩产、增收增效”活动和“优强企业倍增工程”,着力推进银企政紧密合作,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应急周转、做大政府担保平台、争取中央省市专项支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助保贷、扶贫小额信贷等多种途径服务企业发展,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5亿元的5家,过亿元的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长阳健康食品产业群”进入全省最大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一致魔芋、火烧坪蔬菜、鹏博清江鱼、华饴木本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勤劳农夫成功登陆国家新三板。实现了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四个零的突破。
 

  ——第三产业量增质升。生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清江画廊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清江地质公园、清江水利风景区、清江湿地公园进入国家级行列,天柱山、丹水漂流、麻池古寨进入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行列,清江方山、盐池温泉等一批新项目投入运营,我县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郑家榜、高家堰等9个村成为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6倍和5.5倍,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增幅连续十年处于宜昌前列。金融业效益明显提升,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商贸物流业持续繁荣。
 

  (三)城乡统筹进程显著加快
 

  ——城市拓展实现重大突破。抢抓长阳进入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机遇,主动谋划向宜昌靠拢,全面融入宜昌都市圈。编制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10个乡镇总体规划及154个行政村村庄规划;丹水新区建设强力推进,新区路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园区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族教育园、新中医院等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清江农机、中亿玻璃、安品源电子、后皇真空等企业建成投产,“一轴七片区”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3%,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68平方公里。
 

  ——城市建管得到加强。坚持东疏西进、统筹联动,土家源广场路桥工程竣工通车,龙舟大道、清江大道、秋潭路、廪君大道、江南旅游通道等道路综合改造全面完成,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集贸市场、环城中路停车场等投入使用;新建亲水平台6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300公里、污水管网44公里;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全面完成,2015年,我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47%和99.26%,实现了4G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宜昌长阳城际公交和城区3路、4路公交顺利开通,市民出行更加方便;江南LED显示屏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以“三城联创”为契机,坚决控违拆违治违,清江大道、龙舟大道、四冲湾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不断加强。
 

  ——交通格局更加优化。累计投入46.7亿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宜昌长阳快速通道丹水新区段建成通车,龙五一级公路磨市至五眼泉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青树包至堡镇、青树包至资丘、王子石至五眼泉等二级公路改造全面完工,下渔口至鸭子口、松园坪至都镇湾、渔峡口至盐池、资丘至五峰小河等二级公路改造加快推进,硬化农村公路723公里,更新改造渡船130艘,完成农村渡口达标41处,清江等级航道达到182.7公里,全县实现乡乡通国道省道、村村通达客车,交通在统筹城乡、服务发展中的支撑性、引领性作用充分显现。
 

  ——村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清洁工程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光纤“户户通”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638户,农村清洁能源入户3.5万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万亩,解决安全饮水问题13.69万人,完成村庄整治4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4个,磨市、都镇湾荣获“省级生态乡镇”。
 

  (四)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扶贫工作效果显著。完善了扶贫工作责任体系,健全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构建了扶贫攻坚帮扶、项目资金整合、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大调研活动,出台《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派出154个工作队驻村帮扶,推进产业发展、“消茅”攻坚、易地搬迁和“互联网+”进农户“四项行动”,累计完成4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和25个重点老区村项目建设,实施扶贫搬迁6058人、“雨露计划”培训1万多人次、实用技术培训5万多人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7万人。
 

  ——就业工作稳步开展。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8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550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支持3259名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扶持开办农家乐670户。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范围全覆盖、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至“十二五”期末,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6481套;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15.7万人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缴费率达到100%;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城镇职工住院报销率达75.18%,城镇居民住院报销率达72.13%。发放社会保障卡22.52万张,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均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先后五次上调,25096人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年发放救助金增加到4800余万元。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4岁;新建、改扩建医疗卫生单位17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2010年的2.3张增加到4.4张;154个村中心卫生室基本实现公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惠及31万农民,我县被评为“全国新农合工作先进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卫生计生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17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新改扩建中小学校舍25万平方米;高考综合评估稳居全市、全省同类县前列;深入推进“助学启智”工程,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十二五”期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残疾少儿入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要求,适龄少儿依法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全面保障。
 

  ——移民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落实和积极争取移民政策,我县被纳入国家级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行列,省级清江流域水库移民帮扶解困规划获批实施,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努力凝聚帮扶合力,大力开展政策争取,争取各类资金1.5亿元。全面落实后扶政策,发放粮贴资金6810万元,实施经济发展项目585个。妥善处理了隔河岩工区移民安置、滑坡坍岸避险搬迁、龙舟坪集镇内涝隐患、移民房屋办证等遗留问题。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农村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四务通”服务平台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党员干部到万户、春风行动解心结”活动持续开展,各类矛盾及时有效化解。法治长阳建设全面加强,“六五”普法通过验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我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此外,“十二五”期间还成功举办了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民族融合团结工作不断推进;“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大病关爱壹佰基金等民生名片享誉全国;群团、审计、技术监督、外事侨务、对台、宗教、粮食、气象、邮政、档案、老龄、供销、应急、保密、物价、盐务、机构编制、双拥创建、人防、国防动员等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并取得新的成果。
 

  (五)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280天以上;城区环境噪声总体水平达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清江流域长阳段水体总体质量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水体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66.19%,林木绿化率77.38%,林木蓄积量858万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完成河道治理36.38公里,土地整治1.4万公顷,水库除险加固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平方公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倡议策划并成功举办清江流域首个“9·12清江保护日”活动。崩尖子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专家组评审。
 

  (六)文化体育事业显著发展
 

  推出的《江山美人》荣获宜昌首届艺术节“宜昌文华奖”一等奖;在湖北省“春满楚天”地方文艺晚会展播活动中,长阳“盛世巴土情”新春文艺晚会获一等奖;歌曲《清江画廊土家妹》获湖北省第八届“屈原文艺奖”;大型民族歌舞《巴土恋歌》荣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主题歌曲《巴土恋歌》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场舞《土家撒叶儿嗬》、《中国民俗志长阳卷》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全省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金牌总数第一名;积极参与举办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长阳清江画廊横渡极限挑战赛暨中国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我县优秀运动员田涛荣获亚运会和世锦赛举重冠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累计送戏下乡800场、送书下乡10万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9500场。“湖北省首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丘论坛”在资丘成功举行;“长阳人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阳民族歌舞剧团挂牌为湖北省土家族(长阳)歌舞剧团。“十二五”时期,我县再次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七)改革开放步伐显著提速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改革措施,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进一步整合和规范政府部门职责,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电解金属锰为辅的格局;出口主体不断壮大,全县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和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分别达到9家和5家。
 

  但是,客观地看,在“十三五”期间,我县仍将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新型工业发展面临多重困难。企业融资、原料、用地、用工、用水、用气、用电等“七荒”难题依然存在;工业产业层次较低。
 

  ——服务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人才科技支撑、财政投入不足,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等。
 

  ——农业问题依然困扰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的弱势性依然存在;农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推广队伍不够强大;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业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力度不强。
 

  ——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地石漠化加剧;排污设施不健全或没有有效利用。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为“十三五”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外部环境。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估计
 

  ——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环境总体上于我国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湖北省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不动摇,经济发展实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位次前移,积聚了快速发展的潜能。“十三五”将是湖北省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综合优势的转化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
 

  ——从宜昌市经济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三峡后扶持工作规划实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的机会,将为宜昌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宜昌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以沿江突破为特征的对外开放进程、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内在活力和竞争优势日益增强。宜昌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开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迈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步伐。
 

  (二)多重叠加优惠政策的落实
 

  长期以来,作为“老、少、山、穷、库”等多重特殊类型区叠加的县份,长阳享受着多重叠加的优惠照顾政策。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县享受着民族政策、精准扶贫政策、西部开发政策、老区发展政策、中部崛起政策、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政策、库区移民政策等。特别是国家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
 

  ——从省级层面来看,我县享受着《关于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和“616”对口支援工程等优惠照顾政策。我县可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分享国家、湖北省密集出台的重大优惠政策,争取加速布局的重点项目,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从市级层面来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三峡城市群建设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战略,我县享受着宜昌都市圈和半小时经济圈的辐射优势,有利于我县与周边地区形成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趋势。
 

  多重优惠照顾政策的执行为我县争取项目资金、增加财政拨款、享受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十三五”期间,我县可充分打好“民族政策牌”“西部开发牌”“武陵山片区牌”“精准扶贫牌”“老区建设牌”,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进而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长阳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两大挑战:
 

  ——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在继续保持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市场形成挤压。省内各县市都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县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长阳与周边县市在工业园区间、产业间的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加剧。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了我县环境保护的压力。按照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县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开发。随着我国环境约束的趋紧,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势必落实。这将加大我县环境保护压力,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我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创建全国先进民族自治县、争取走在武陵山区发展前列、力争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县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目标、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长阳实施,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三维”纲要贯穿工作始终,坚持“四个领先”不动摇,深入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富民稳县”战略,牢牢把握“四个坚持”这条主线、扶贫攻坚这个主战场、“绿色崛起”这个底色、“向宜昌靠拢”这个首要路径、“创新创造”这个根本动力,按照“脱贫、领先、进位、厚积”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城区建设和景区建设,狠抓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和政策争取,加快建设都市后花园,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旗)和武陵山片区发展前列,与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
 

  (一)脱贫
 

  紧扣“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六个一批”帮扶措施,确保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争创全省精准脱贫示范县。
 

  (二)领先
 

  ——低碳发展领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始终坚守“环保红线、水系蓝线、山体绿线”,加快建设宜昌长阳新经济走廊和三峡清江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走廊;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争创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区。
 

  ——文化旅游发展领先。充分发挥山水资源和文化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工业旅游、商业旅游、城市旅游,打造旅游“金项链”,力争“十三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100亿元,争创文化强县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民生发展领先。进一步做大做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助学启智等民生品牌,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体制趋于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争创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样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城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进位
 

  按照全省经济增速1.5倍的系数,且高于全市和武陵山片区发展水平的要求,力争“十三五”末,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公共财政预算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进入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和武陵山片区前20强,在全省三类县市考核中力争进入前10位。
 

  (四)厚积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全面融入宜昌都市圈,宜昌卫星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宜昌长阳快速通道建成,龙五一级公路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一城两区”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县城区及辐射区面积翻一番,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城乡基础设施大改善,清江沿江快速通道、清江向宜昌供水、隔河岩库区翻坝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把长阳建设成宜昌都市圈新经济增长极。
 

  表1-1 全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单位

2015年

 

   基数

2020年

 

   目标值

年均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全县生产总值(GDP) 亿元 123 246 ≥11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9 42 -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6.24 214 ≥20 预期性
4 对外贸易总额(含服务贸易) 万美元 6410 12820 ≥15 预期性
5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亿元 9.11 18 ≥13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 万元 43.11 86 ≥14  
7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31 36 -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3 50 -
创新驱动 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万元 7100 10000 - 预期性
9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0.32 0.6 - 预期性
10 互联网普及率 % - 100 - 预期性
1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5.7 8 - 预期性
人民生活 12 总人口* 户籍人口 万人 41 38 - 预期性
常住人口 39 35 -
13 人均预期寿命 77.4 80   预期性
14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8 11.9   约束性
15 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148 16296 ≥11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525 45050 ≥11
16 城镇就业 新增就业人数 [24670] [25000] - 预期性
调查失业率* % 3.2 3 -
17 贫困人口减少 万人 [1.35] [8.12 ] - 约束性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2.995 5 - 预期性
公共服务 1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244141] [245000] - 约束性
20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73556] [80000] - 约束性
21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3200] [5000] 9.3 约束性
22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64 2 - 约束性
23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30 35 - 约束性
24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 % 10 15 - 预期性
生态环境 25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公顷 [1140] [1390] - 约束性
26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 55.72 完成市下达指标 - 约束性
27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4 完成市下达指标 - 约束性
28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35 30 - 约束性
2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6.9 完成市下达指标 - 约束性
30 森林绿化 森林覆盖率 % 66.19 66.6 0.11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994.3 1120.7 2
31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 63 70 - 约束性
32 地表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III类) % 90.74 100 - 约束性
3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 完成市下达指标 - 约束性
氨氮 - -
二氧化硫 0.6 -
氮氧化物 1.8 -
注:1、GDP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 ]内为累计数。

   3、*为省定指标,其他为国定指标。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管理与市场配置统筹推进。政府在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公共服务、政策支撑等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对新上的项目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网开一面,高看一眼,扶持一把;在资源配置中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通过公平竞争合理配置资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提供服务,加强监管,不干预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活动,依靠企业自主经营;在发展环境整治上,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为企业发展营造环境。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主动接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坚守法律底线,自我承担市场风险,依法依规经营。
 

  ——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坚守环保红线,以更严于、更高于其他县市的指标,制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施严格管控;坚守水系蓝线,实施以清江为主体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保护清江水体水源,让清江成为全国最美丽、最洁净的河流之一;坚守山体绿线,深入实施绿满长阳、绿满清江工程,进一步加强山体保护,提高山体绿化的均衡性,切实保护好长阳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质量和产出效益,实现“长阳绿、清江美、百姓富、游客醉”的目标。
 

  ——坚持向内挖潜与对外争取统筹推进。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先行先试、务实苦干,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扎扎实实去争取一切可能的补贴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政策惠及我县。
 

  ——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利益统筹推进。既立足当前,争取一批见效快的项目,尽早实施,吹糠见米;又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理念,着眼于未来5到10年乃至更远,以沿江快速通道等五大长远发展项目为重点,争取更多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和项目,千方百计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统筹推进。坚持抓重点谋全局的工作方法,抓住关键点,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在编制规划时,突出重大政策、重点领域、重要项目的编制和争取工作,以“点开花”带动“面结果”。
 

  ——坚持城镇建设与精准扶贫统筹推进。在编制规划时,把精准扶贫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将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精准扶贫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重点放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上来,放到农民致富产业扶持上来,放到正在实施的民生改善项目上来,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持续推进。
 

  ——坚持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推进。把“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通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 坚持创新发展 培育壮大转型跨越动力
 

  始终遵循“创新发展”的理念,全面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富民稳县”的战略,按照“稳中求进,竞进提质”的总要求,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一、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实现“全域旅游”资源整合。
 

  贯彻“全域旅游、全景规划”的顶层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整合发展、转型发展”的原则,按照“战略主导与转型引领产业”“生态文明示范产业”的产业定位和“两江旅游枢纽”“清江旅游之窗”“武陵旅游之门”的功能定位,以清江画廊为核心,以清江画廊全面扩容和天柱山旅游度假区、麻池古寨旅游景区、丹水漂流旅游区的4A升级,清江方山旅游景区、巴国故都旅游景区的4A创建为抓手,构建“一心两轴四区”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三大旅游精品体系,把我县建设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十三五”期末,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亿元。
 

  专栏:
  

★“一心两轴四区”的“弓箭”总体空间发展格局

 

   贺家坪-高家堰-龙舟坪-磨市镇的弧形走廊构成弓,清江发展轴是箭,西部的榔坪、乐园村、盐池温泉构成弓弦。

   一心:即县城龙舟坪旅游集散中心。将龙舟坪镇打造成为集旅游集散功能、慢城休闲度假功能、土家风情观光体验功能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中心体,使之成为长阳旅游第一站的亮丽名片。

   两轴:即清江画廊优势景观轴和贺高龙磨联动发展轴。以清江画廊景区为中心,向上下游延伸,以自然山水为主,以土家文化为辅,打造出一条生态文化相互融合的清江旅游发展轴;以交通为基础,打造贺家坪-高家堰-龙舟坪-磨市镇的弧形走廊旅游发展联动发展轴。

   四区:即重点打造四大旅游区,“木瓜花都+火烧坪”农业生态观光区、“巴国故都+麻池古寨”历史文化旅游区、“天柱山+清江画廊”清江山水旅游区、“丹水新区+高家堰区”休闲体验旅游区四大核心区域和产业聚集组团。

 

  (一)突出建设清江山水和巴土文化旅游体系
 

  ——打造清江山水深度观光游。积极支持清江画廊争创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驰名商标,力争上市,成为我省5A级景区中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建成具有“世界风范、中国气派”的景区。坚持一手育狼、一手养虎,培育一批虎狼之师,形成竞合发展的态势,重点开发包括清江倒影峡、清江方山、清江国家湿地公园、清江童心谷、盐池温泉、云榭山庄等核心旅游吸引物,建设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知名景区。力争在“十三五”期内,叫响“清江”品牌,精品观光旅游实现“清江画廊、清江国家湿地公园、清江方山、清江倒影峡、清江童心谷、清江丹水时光、清江星空驿站”北斗七星共耀清江的大局面。
 

  ——打造土家民俗文化体验游。以县城龙舟坪镇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土家民俗文化资源,提升民俗表演档次,增加文化体验产品类型,扩大民俗文化村现有规模。利用清江古城毗邻清江县城的区位优势,引江入城,以民俗文化创意产业激活清江古城,将其打造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型“清江上第一大古城”“清江水城”。深度开发巴国故都旅游区和土家发源地武落钟离山,将其打造成全国土家文化的标杆景区。同时,合理开发清江沿线旅游景点的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土家风情主题的民宿客栈,为夜游清江的游客提供一个背靠青山面朝清江的温暖惬意归处。
 

  (二)重点开拓乡村休闲和山水避暑旅游体系
 

  ——打造乡村生态休闲体验游。突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发展乡村旅游。围绕龙舟坪、磨市、高家堰、贺家坪四个乡镇,对丹水新区、丹水流域318沿线、金盆村、沿头溪流域、磨市乌峰玉片区、青岗坪、一级路沿线等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点片。以全国公布的郑家榜、高家堰等9个乡村旅游富民村为重点,先期示范,逐步推开,最终建成30个左右旅游名村或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100家星级农家乐和休闲农庄,打造集乡村生态、低碳生活、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
 

  ——打造山水避暑休闲度假游。以清江山水为核心,以土家文化为底蕴,在清江古城文化旅游度假区、北纬30°岛、愚人岛生态休闲度假村、天柱山避暑山庄、盐池温泉度假村等一系列度假区的基础上,继续开拓、逐步形成高山度假、温泉度假、水岛度假、乡村度假的休闲度假体系。充分利用长阳的乡村资源,开发土家族乡村民宿度假新模式,将休闲度假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不断丰富长阳山水避暑度假体系。
 

  (三)延伸开发特色农业、革命历史和宗教养生旅游体系
 

  ——打造特色农业体验观光游。重点依托清江奇石、清江盆景、清江椪柑、木瓜花都等一系列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形成以盆景、奇石、栀果、木瓜、茶叶、椪柑等为重点,特色鲜明的现代特色农业体验观光旅游。
 

  ——打造革命历史红色缅怀游。深挖历史内涵,着力打造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景区,力争将麻池革命旧址群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同宜昌中心城、三峡大坝形成“旅游金三角”,联通国家长江经济带和武陵山扶贫片区红色景区,与全国第21、28、30条红色旅游线路互联互通,增强红色旅游发展动力,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科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引导更多旅游者融入红色生态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山水隐居宗教养生游。重点开发以中武当天柱山旅游区的天柱山道观为核心的道教文化及以巴国故都景区的盐井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加强对景区沿线寺庙道观的游客宣传和引导,完善停车场、餐饮、厕所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宗教朝觐、禅修、素食和养生、度假居隐等多种旅游产品与服务。
 

  (四)改造提升旅游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投入,建设“完善且现代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全面且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
 

  ——旅游公共交通。将丹水新区•金盆村区域建设成为长阳出入境对接宜昌市的旅游门户,促进水陆交通联运和县城内漫游交通的无缝对接,实现到访长阳游客的“零距离换乘”,着力建设全国高速路网最重要的自驾游枢纽。
 

  ——旅游集散咨询中心。完善和发挥县城龙舟坪镇的旅游集散功能,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长阳汽车客运站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将丹水新区建设成为长阳旅游北部新门户,将沿头溪打造成清江集散中心。完善和拓展县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将其改造成为具有体验功能的旅游咨询4S店。
 

  ——信息应用中心。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应用中心建设,整合旅游管理信息资源,完善县级旅游基础数据库,建设公众信息发布和监控系统,大力推行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管理信息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逐渐实现景区Wifi网络全覆盖。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积极推进旅游目的地系统、消费引导系统、投融资信息平台和呼叫系统建设。
 

  二、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按照“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要求,把我县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0%;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20万亩;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家。
 

  (一)优化区域布局,创新山区农业开发模式
 

  做大产业基地,持续深入抓好“五个一万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依据自然资源特点,优化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以高中低三带和沿江沿路进行产业布局,每年发展和改造5万亩特色示范基地,巩固发展全县优质高效特色示范基地120万亩。高山区域重点建设高山蔬菜基地,全面实行高山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对于大于25°的坡地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合理建设高山区蔬菜生态业生产体系。中山区域重点建设优质粮油基地、优质薯类基地、魔芋基地。低山河谷区重点建设椪柑基地、清江早茶和有机茶基地。形成“高山菜—中山油—低山茶—沿江桔—清江鱼”的立体布局格局。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长阳模式”。
 

  专栏: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长阳模式”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长阳模式”,即“高山菜—中山油—低山茶—沿江桔—清江鱼”的立体布局格局。

   高山区域(海拔1200米以上):重点开发以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产业,建设以火烧坪、榔坪、贺家坪、资丘、渔峡口为中心的30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发展天麻、黄柏、黄莲、独活等中药材种植业和草食畜牧业,合理组建高山区蔬菜、林药生态业生产体系。

   中山区域(海拔500—1200米):以优质粮、油生产为基础,以畜特生产为主体,以脱毒马铃薯和有机茶基地建设为重点。发展木瓜、栀果、杜仲、厚朴、黄柏、天麻、辛夷花等药材基地和核桃等木本油料基地。

   低山区域(海拔500米以下):以清江早茶为重点,建设以大堰、都镇湾、资丘为核心的清江早茶和有机茶基地。

   沿江区域(海拔500米以下):以清江椪柑重点,建设以渔峡口、资丘、都镇湾、鸭子口、磨市、高家堰等乡镇为重点的椪柑基地和以都镇湾、鸭子口为重点的6万亩栀果生产基地。

   清江水体:以水产养殖为重点,稳定发展水产业基地。

 

  (二)构建产业体系,促进传统农业现代转型
 

  ——大力发展蔬菜、柑桔、茶叶、魔芋、木本油料“五大产业体系”。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巩固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地位,建成国内高标准的高山生态菜园,全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130万吨,加大蔬菜深加工增值和“火烧坪”高山蔬菜中国驰名商标的宣传推广力度,综合产值达到40亿元。构建现代柑桔产业体系,科学利用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力争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把我县建成中国一流的椪柑生产区,全国标准化精品椪柑生产基地,全国椪柑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把“清江椪柑”品牌打造成“中国名果”。构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把我县建成标准化、机械化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茶旅游观光胜地,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县茶叶面积达到20万亩,干茶产量1万吨,综合产值达到25亿元。做大、做响、做强“清江茶”,重点打造“清江早茶”“老雾冲”有机茶等品牌。构建现代魔芋产业体系,全县魔芋基地达到1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5万吨,形成从种芋生产、基地发展到系列产品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0亿元,巩固“中国魔芋之乡”的地位。构建现代木本油料产业体系,在全县中高山地带新发展核桃、油茶、漆树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10万亩。
 

  ——以加快现代养殖业建设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内部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构建现代养殖业产业体系,培植牧渔产品知名品牌,保障牧渔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大力推广生猪、山羊、家禽“121”养殖到户模式,支持1万户农村居民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创建全省畜牧强县,进一步巩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肉羊生产大县的地位。到2020年,全县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20万头、2万头、120万只和150万羽,蜂存笼6.7万笼,年分别递增6%、85.3%、14.3%、5%和3.9%;肉、蛋、蜂蜜总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3万吨、0.1万吨,年分别递增4.8%、194%、3.8%。优质清江鱼产量达到2.2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清江鱼品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
 

  (三)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特色农业发展活力
 

  ——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努力建设好健康食品产业园,以高山蔬菜、柑桔、茶叶、魔芋、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为基础,培植壮大和新建一批技术龙头骨干加工企业。
 

  ——规范化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争创县、市、省、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四)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加快高效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引进培育高产、多抗性的农作物新品种。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实现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服务的全覆盖,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建好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点),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2000个,辐射带动20000个农户。大力推广中、微耕机等适合山区生产的各类农业机械。全县机耕、机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的60%以上,机收面积占总播面积的40%以上。
 

  ——加强质量安全服务。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规划。完善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体系,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系统,坚持实行“四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
 

  ——加强市场流通服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参与流通,培植各类农产品营销大户。进一步搞好农超、农商对接,积极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和区域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加快培植外向型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外贸公司+农户”“出口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依靠外向型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品牌建设服务。加大优质产品宣传力度,巩固提高市场占有率,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加强“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引导已形成产业规模、知名度较高、特色鲜明的原产地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争取3—5个农业品牌成为全国闻名的精品名牌。
 

  ——加强项目投入服务。积极向上争取和申报各类农业扶持项目,努力增加上级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十三五”时期,争取国家、省农业产业专项无偿资金10亿元以上。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完成1-2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各个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
 

  ——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着力形成集种养殖、加工、市场、服务、监管相融合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以温室大棚无线智能监控、无线自动化滴灌、农产品产地可追溯等技术为突破口,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信息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建立农业技术人员在线服务系统,实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充分利用媒体信息、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农民发布农业气象、地质灾害、防汛抗旱、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报及突发性疫情等公共信息。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建立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信息服务。
 

  三、发展新型工业,实现规模效益“两个倍增”。
 

  坚守“依托资源、市场导向、产业配套、园区集群、绿色发展”的工业发展理念,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着力培植支柱产业、搭好转型平台、培育市场主体、实施“满园工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全民创业,构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长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十三五”期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1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健康食品、绿色矿业、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等四大重点产业上规模、提水平、增效益;力争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200家以上,规模企业总户数达到100家以上;全县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户数达到200家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主要指标均能达到市下达的指标数。
 

  (一)打造产业集群,培植支柱产业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培育多个“百亿”产业。
 

  ——百亿健康食品产业。依托原材料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魔芋、高山蔬菜、清江鱼、有机茶、天然油、放心肉、生态果、纯净水“八大系列”产品,充分发挥和挖掘“一致”“火烧坪”“清江鱼”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价值,积极拓宽招商渠道,扩大健康食品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打响“清江健康食品”品牌,做亮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两张名片。
 

  ——百亿绿色矿产业。坚持“依法规范、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安全环保、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技改扩能和招商选资,全力打造矿业集群。以湖北长阳中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打造金属锰业集群;以新首钢长阳火烧坪铁矿项目为基础,打造“中国高磷铁矿第一乡”的高磷铁矿集群;打造钙钡产业加工集群。着力实施“一十百千”万计划,努力实现年产1万吨钒、10万吨锰、100万吨钙钡矿、1000万吨铁矿的工业振兴目标。
 

  ——百亿清洁能源产业。充分利用长阳现有的特色资源,培植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支柱。按照“水电为主,风电、生物电、光伏电为辅”的发展格局,积极参与清江流域综合开发,继续有序开发小水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步伐,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发展,到2020年,力争绿色能源总装机达300万千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
 

  ——百亿新型建材产业。以企业为产业依托,重点支持华新水泥(长阳)、长丹木业、红业建材、垚美软瓷、中亿玻璃、钟宜钢构等企业扩能增效、做大做强。发展彩砖、彩瓦、板石、大理石生产企业,推动新型建材产业有序发展,争取“十三五”期末培植新型建材亿元企业6家以上。
 

  (二)培育重点企业,强化市场主体
 

  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倍增工程”,将一致魔芋、康农种业、任森农业、丰润科技、和远气体、火烧坪高山蔬菜、伟能达印刷包装等培育成上市公司,积极支持一致魔芋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将丰润科技、长丹木业等培育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将力泰混凝土、聿津生物、兴源矿机、巴楚蔬菜等企业培育成规模以上企业。
 

  (三)坚持“双提双抓”,实施“满园工程”
 

  继续坚持“双提双抓”工作,壮大投资引擎,打牢发展底盘。实行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项目审批代办制、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落实优先供地、银企对接、“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健康食品企业、清洁能源企业、矿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现代服务等企业的落地发展。把握好项目准入门槛,力争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就业率高、少污染的优强企业引进园区,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早投产。
 

  (四)推进工业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
 

  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软件服务企业合作,开发推广行业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智能工厂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积极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健全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稳定发展传统服务业。
 

  (一)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开拓发展新领域
 

  发挥新兴服务业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的优势,将新兴服务业培育成带动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子商务。加快构建电子商务市场体系,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技术和产品,探索模式、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园区。大力推进“苏宁易购”电商项目,力争做到全县154个村全覆盖。
 

  ——休闲养生养老服务业。积极参与建设清江(宜昌)康养产业示范区,引进一批康养服务项目,加快形成康养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实行连锁经营的康养服务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完善健康养老基础设施,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医疗、营养保健、健身休闲、养老服务等业态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面向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积极发展心理咨询、老年陪护等人文关怀服务业。
 

图1-1 清江(宜昌)康养产业示范区示意图
 

  ——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土家发源地”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品牌地位,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合理利用与发展的新途径,积极融入社会,主动对接市场,全方位宣传我县优秀民族文化,多方开发民族文化商品。全力创建“湖北长阳巴山舞之乡”,建成鄂西南清江流域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加强民族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和舞台艺术节目创作,力争10件作品在全国和省级获奖。创作一台具有浓郁土家民族风情的主题歌舞晚会,努力打造中国知名的县级歌舞剧团。
 

  ——服务贸易。稳步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做大计算机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服务、旅游等优势服务贸易行业规模,加快培育文化、教育、体育、中医药等服务贸易新增长点。
 

  ——研发设计。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研发体现土家族文化要素的产品设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节能环保服务。大力发展节能减排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鼓励结合改善环境质量和治理污染的需要,开展环保服务活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
 

  (二)稳定发展传统服务业,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深化分工与合作,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
 

  ——金融业。着力提高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力争到2020年,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68亿元、106亿元;金融机构年利润达到2.2亿元,不良贷款控制在2%以内。力争培植5家上市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商贸流通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应用,推动专业市场和餐饮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流通网络,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大力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构建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实现民有所居。有序推进县城居民住宅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使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中介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公证等法律业务。积极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代理、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拍卖、房屋经济等经济鉴证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认证检测等咨询服务。
 

  (三)积极发展“互联网+”,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加强智慧长阳建设,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发展。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农产品电商品牌。加快互联网与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五、增强发展活力,突出创新创造聚焦开放改革。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引导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把创新创造的重点聚焦到体制机制上,强化创业创新和人才建设。借创新改革的“东风”,促经济发展新浪潮。
 

  (一)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阻碍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重突破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弊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现代财政制度基本框架,全面深化财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家税收改革政策,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推进中期财政规划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科学举债机制。完善项目投资评审与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科学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强化政府资产管理。强化政府债务管控,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完善“各出一份钱,共办一桌席”的管理机制。
 

  ——创新投融资机制。认真对接国家拓宽投融资领域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五大投融资平台,创新项目投资信贷方式,努力探索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动政银企合作,减轻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力推行PPP模式,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紧张难题。继续实行中小企业应急周转制度,建立财政周转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强金融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服务。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积极争取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等改革试点。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生态农庄,不断发展城郊农业和壮大农庄经济。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建立健全用水权制度,开展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约束机制、帮扶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问责机制,推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展开、快速推进。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进三产融合,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创业,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为农服务新体系。
 

  (二)激发创业浪潮,增强发展推动力
 

  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拿出“权力清单”,给出“负面清单”,理出“责任清单”, 给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留出空间,搭好舞台。进一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强化民众的致富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探索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让想创业的人迅速行动起来,让学创业、创大业的人不断成长,让“草根”经济连点成片,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草根创富的生动局面。
 

  (三)加强人才建设,筑牢发展支撑力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围绕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培养一批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科技人才。全面建立“人才+项目+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制定实施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人才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以产业聚才、项目引才,搭建多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围绕服务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到“十三五”末,力争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03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1500人、高技能人才3310人、农村实用人才5500人;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88%。
 

  (四)强化科技创新,增添发展源动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丰富和完善创新平台,加快长阳“一区四园”建设步伐,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企业采取新建、收购、控股等形式建立各类技术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型企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深化校企、院企、企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联盟,推广联合攻关、研发外包等多种合作模式。加强长阳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围绕打造柑桔、茶叶、水产、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到2020年,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院士工作站3家以上、力争新增省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五)优化创新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对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可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实行公益性研究第三方评价。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逐年增加用于科技研发的财政预算,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投入科研及转化应用。到“十三五”末,力争R&D经费投入达到1亿元。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开放共享创业资源,加强创业服务指导,创建全省科普示范县。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县蔚然成风。
 

第四章 坚持协调发展 努力增创全面发展优势
 

  抢抓长阳进入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城镇为极点、以农村为腹地、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构建县城——乡镇——中心村“一点三级”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形态,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城镇建设,着力推进“四化同步”进程。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功能合理的原则,形成城乡布局合理、产业能级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城镇发展格局,为创建长阳“都市后花园”奠定基础。坚持规划引领、以人为本、产城共融、绿色发展,把县当城来建、当大景区来建。统筹推进龙舟坪、高家堰、磨市等乡镇“四化同步”示范区建设,引导产业和城镇发展向“一江两路”靠近集中。到2020年,县城及辐射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50%以上,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
 

  (一)制定城镇规划,绘制城镇建设蓝图
 

  按照“一江两岸、一城两区”的总规划,扩大控制规划覆盖面,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完成丹水、清江、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规;完成燃气综合利用、城区防洪排涝、地下防洪排涝、地下管网等专项规划和重要节点的修建性详规;进行县城区旧城改造规划、城区主次干道街景立面改造和街景整修规划、棚户区改造规划、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
 

  (二)搭建城镇骨架,提升城市品质品味
 

  拓宽中心城镇面积,加快丹水、清江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清江画廊旅游区周边房屋及地理地貌实行改造,塑造山、水、江、城融合共生城。利用中心城区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生态环境特征,建设清江沿河景观带,建设山水园林城。依托土家族发祥地文化标志作用,利用建筑、宗教、节俗、饮食、服饰及歌舞等文化元素,集聚文化内涵,建设巴土文化城。依托山水环境优势,发展养生度假、旅游地产、文化娱乐等生态休闲旅游功能,以建设生态家居的新城组团为理念,创造秀美宜居城。
 

  (三)强化城市管理,建设和谐秀美城镇
 

  ——树立高水平经营理念。综合运用土地资源资本、地域空间以及其它经济要素,推动由建设城镇向经营城镇转变。按照“市场运作、自求平衡”的模式,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城镇土地的经营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市场投放土地,盘活城镇土地资产,置换城镇建设资金。通过出售道路、桥梁、路灯等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等方式,实行“以城养城”“以设施养设施”的经营模式。
 

  ——繁荣高品位城镇文化。突出滨江山水园林和土家族传统文化城镇的特征,促进城镇与文化交融,全面提升“山水环城、田园入景”的魅力城镇形象和品质。加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长阳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现存形态较完整的特色村落进行修复和保护。结合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将土家族文化特色融入城市每个角落。
 

  ——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实行科学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提高城镇长效管理水平。整合信息管理资源,建立数字化城镇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协同办公平台、地理空间信息库、公安视频系统、交警视频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等资源,实现城镇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建立数字化城镇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实行“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运行模式,建设“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全民参与”的“大城管”机制,营造城镇共建、共管、共享氛围。
 

  二、加强农村建设,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腹地。
 

  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体现特色、规模适度、实效可行”的原则,加强建制镇(乡)和中心村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腹地。
 

  ——加强建制镇及乡集镇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求建制镇、乡集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以上,中心村、自然村规划编制修复完善覆盖率达80%以上。
 

  ——加强小城镇建设审批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管理程序及规划实施的监督,将“一书两证”核实和乡村规划许可证管理范围拓展到乡、村庄规划区,指导乡镇做好小区修建性详规和重点地段的城镇设计。
 

  ——加强中心镇园区建设工作。重点打造磨市新型工业园区、贺家坪商贸物流中心镇、资丘商贸旅游中心镇、渔峡口椪柑生产和巴国故都旅游镇、高家堰清江根艺盆景园、火烧坪高山蔬菜物流园、都镇湾茶叶与天然色素产业园、榔坪产业观光及休闲娱乐园区等建设。
 

  ——加强中心村建设工作。建设好乐园、青岗坪、麻池、龙池、枝柘坪、流溪、社坪、郑家榜、青树包、芦溪等中心村,引导全县新农村中心村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体建设中心村和居民点。
 

  ——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工作。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建设力度,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风情浓郁的新农村,重点完成100个村庄整治和100个农村居民点的改造与建设,坚持“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无设计图纸的房屋”,改变农村建房散乱状态,对农民房屋的建筑设计、建筑质量给予更多指导,编制完成100种类型农村建房图集,引导农民向特色民居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构筑城乡协调发展桥梁。
 

  加快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交通、供电、供水、能源、电信等从城镇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桥梁。
 

  (一)强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交通引领,在一江两岸、东西串联、南北并举上做文章,以龙舟坪为中心,辐射带动丹水新区、津洋口、白氏坪、磨市、高家堰的发展。打通石门洞隧道,真正实现到宜昌城区车程半小时,带动偏岩、丹水片区6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利用;沿清江画廊,经鸭子口、资丘、锁凤湾、渔峡口接恩施州形成沿江快速通道,惠及长阳清江沿线7个乡镇30多万群众便利出行;推进315条到自然村、组的公路硬化工程,着力提高西部乡镇边缘村公路入户率;畅通旅游连线,打通景区与景区的循环旅游线路,推进清江画廊轨道交通、丹水新区至清江画廊旅游一级公路、两河口至方山石林旅游二级公路、柳家堰至愚人岛旅游二级公路建设;利用好清江水运资源,实施清江航道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花桥物流园建设,从而尽快形成隔河岩库区翻坝运输体系,真正发挥清江黄金水道作用。在“十三五”期末,打造完善“城外成环、城内成网、环网相连、节点通畅”的道路网络体系,形成规范的交通枢纽,并争取构建“一空二铁二高两国道四省道”的辐射对外交通网络。
 

  专栏:
  

★“一空二铁二高两国道四省道”的辐射对外交通网络

 

   “一空”:以服务重点景区、应急救援和辐射特殊区域为重点,选址建设长阳通用航空机场。

   “二铁”:即运营中的宜万铁路(长阳县内设贺家坪站)及途经长阳的宜昌至常德、长沙客运专线,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途经长阳的宜昌至常德、长沙客运专线,实现长阳至常德、长沙等周边城市的客专互通,启动扩容升级县级火车站贺家坪站,增加动车停靠车次,通过现状或改扩建后国省道、城区道路等,加强与长阳县域与火车站的便捷联系。

   “二高”:即沪渝高速(长阳县域内设龙舟坪、高家堰、贺家坪及榔坪互通,其中龙舟坪互通与G318及S242二级公路相接,高家堰、贺家坪及榔坪互通均与G318相接)及规划建设翻坝高速(兴山)至宜张高速公路(五峰),其中长阳县境内70公里,估算总投资560000万元,拟在“十三五”期完成投资300000万元。通过运营中的互通连接线及建设中的互通连接线实现长阳县域与互通节点的快速联系。

   “两国道”:即G318,G241。其中拟将318国道白氏坪至偏岩段7.2公里予以改线;将刘家坳段取直,提升道路等级,实现与周边地区的便捷交通联系。新建G241点军至长阳龙舟坪一级公路,线路全长32公里,其中长阳境内21.5公里。

 

  图1-2 交通网络布局图
 

  (二)强化城乡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国家相关政策,谋划一批供电、供水、供气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工程,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到2020年,形成规模适中、结构清晰的电力主网架,县城及集镇区域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达到70%,电网安全稳定水平、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指标进一步提升,城乡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超过99.97%和99.92%。完善水资源配置与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建设乡镇至县城的应急水源管道。构造县中心城区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燃气结构,中心村和基层村逐步实行燃气化,形成以液化气为主,脱硫型煤和沼气为辅的燃气结构。构建“智慧城市”,在县域中心区域按150米的间距设置IP电话及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电视信号数字化,村村通网络,乡镇统一设置光纤宽带IP网。
 

  (三)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防洪减灾、农村供水、灌溉排水和水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实施清江干流防洪治理工程、县城应急水源工程、清江水生态修复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提质增效、中小河流治理、头道河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工程、清江水布垭调水工程以及重要典型区域污染治理工程,新建头道河、峰山、火田冲、枇杷溪水库,对全县的塘堰进行综合整治,加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县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主要乡镇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全面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基本建成磨市中型灌区,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构建美丽和谐家园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守“环保红线、水系蓝线、山体绿线”三线原则,牢牢把握“绿色崛起”这个底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始终,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宜昌长阳新经济走廊和三峡清江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走廊,积极争创“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区”和“中部国家公园”,着力打造“都市后花园”。
 

  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家园。
 

  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适应长阳特点的环保新道路,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建设秀美家园。到2020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稳定达标;流域性水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噪声污染防治力度明显加强;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全县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环境信息化及公众参与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位GDP能耗及单位GDP用水量均达到市级下达的指标数。
 

  (一)开展安全监测,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开展饮用水安全监督检测与预警,加强对主要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制度,加强农村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开展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等自然资源监测,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严格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减排预警调控,制定和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措施。
 

  (二)落实生态补偿,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准入机制,探索建立县级生态补偿基金,落实生态乡镇、村创建奖励补助资金政策,加强对环境友好产业、生态修复产业、资源利用和再生产业等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三)突出工作重点,实施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清江保护工程。积极争取出台全省《清江流域保护条例》,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以节约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为重点,实行“县、乡(镇)、村”分级负责的三级“河长制”,基本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道管理体系,全县主要河道断面水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化水资源利用,培育现代水文化,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形成以自然文明、用水文明、管理文明和意识文明为支撑的水生态文明。持续开展9·12“清江保护日”活动,加强清江沿线环境风险源管控,策划推进一批垃圾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村庄环境整治、企业环保升级达标、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项目,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互促共进。
 

  ——空气净化工程。加大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城区燃煤管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倡导并支持城乡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提升农村适宜区沼气池普及率和利用率。重点整顿建筑工地、拆迁区域粉尘污染,加大对露天焚烧和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力度,鼓励车辆使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大力实施以户用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减少柴烧灶的使用。禁止焚烧开荒,认真贯彻全省《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生态家园工程。加快宜居村庄建设,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国土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坡耕地综合治理、生态公益林补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建设。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推进“一建三改”工程建设,推动农村改厕、改厨、改圈,不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激发“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全民意识,在全县创新开展以洁净、绿色、致富、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美丽家园创建活动,努力实现“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
 

  ——生态修复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崩尖子自然保护区、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名胜区、清江画廊景区等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增强储碳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破损山体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施清江岸线增彩工程,建立绿色保护屏障。
 

  ——低碳循环工程。着眼于资源集约综合利用,突出家庭微循环、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全县大循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科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积极倡导合理消费,构建生活方式绿色化全民行动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二、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崛起”。
 

  (一)保护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和消费的绿色化,引导和支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绿色崛起”。到2020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达标率达到70%,全县森林覆盖率≥66.6%;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及放射性废物零排放,县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7%。生态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特色高效生态产业较快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文明观念显著增强,生态文明道德渐成风尚,绿色消费模式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建设两型社会,推进资源集约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强化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实行开发与挖潜并举,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节能生产、节能建筑,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项目,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扶持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建设节约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建立完善资源节约机制和政策导向体系,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着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低碳发展模式企业,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量,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消费理念,引导公众自觉做到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环保生活。
 

第六章 坚持开放发展 奋力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促进外贸、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营造良好环境,夯实开放基础。
 

  (一)坚持解放思想,引领开放发展
 

  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泉,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总开关”,主动打开“脑门山门”,持之以恒地坚持“四个领先”不动摇,大力弘扬“教育之狠、标准之狠、落实之狠、问责之狠”和“干部拼作风、企业拼市场、投资拼环境、发展拼改革”的“四狠四拼”精神,牢固树立“身在山区、志在沿海”的斗志,坚决破除封闭意识和保守思想,坚持“对内”“对外”并举,“走出去”“引进来”结合,厚植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县党员干部进行思想观念的升级换代,以开放的理念和思想的解放孕育创造力、提高执行力、增添新动力、释放新活力。
 

  (二)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开放平台
 

  坚持把园区(经济开发区)作为扩大开放、聚集项目、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突出规划引领、空间整合、功能配套,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创新产业园、磨市新型工业园、贺家坪物流园“一区四园”建设,进一步做强产业支撑平台。完善园区的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整合现有用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工业用地的使用率。规划现有工业用地,尤其要盘活闲置厂房,调整产能较低的工业用地,并明确投资规模和强度,避免出现用地过度现象。发挥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阵地作用,大力引导国内外重大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集群式承接项目落地,把园区打造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积极用好对口支援平台,抢抓“616”对口支援、宜昌对口支援、省直统一战线参与长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政策机遇,加强与支援部门的联系沟通汇报,放大平台效应,争取更多支持。科学编制项目规划,积极争取支援部门在资金、项目、政策上给予倾斜,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的笼子。
 

  (三)破除多重壁垒,营造开放环境
 

  坚持非禁即准、非禁即入,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打破体制壁垒和行业壁垒,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全力支持行业商协会发展,深入推进政社分离、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强化作风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构建信用体系,加快构建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利好的政策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打破区域障碍和地域壁垒,加强跨区域开放性合作,统筹县域区域及周边县市区域共同发展。以开放促改革,把扩大开放作为深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区域合作、扩大招商引资、优化开放环境,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新模式,全方位加快释放改革开放红利,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加大招商力度,增强开放能力。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政策》《全县招商引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全员招商”和招商“一主三分”制度,努力提升招商质量和水平,聚集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坚持问题导向,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采取限期办结、挂牌督办、定期通报等措施,确保问题解决到位。
 

  (一)突出产业重点,明确招商方向
 

  围绕魔芋、栀果、木瓜、油茶、核桃、柑桔、清江鱼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引进农业企业;围绕绿色矿业、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引进新型工业企业;围绕文化旅游、休闲养老、医疗教育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
 

  (二)完善工作制度,营造招商环境
 

  建立投资项目全程代办和一站式、并联式审批机制。整合现有的各种产业资金、专项资金。突出重点,创新“一企一策”政策,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争取有突破有创新。完善签约项目跟踪管理机制,对重大招商活动的签约项目实行单独考核。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考核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和比重。
 

  (三)保障配套服务,提供招商条件
 

  坚持需求导向、项目导向,为企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强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对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土地审批和办证速度,积极协调好征地拆迁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早投产早见效。强化能源保障,做好水、电、气的调度和保障,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能源供应,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能源需求。强化人才保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支复合型、高素质的招商人才,培育一批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群体。
 

  三、发展对外贸易,提升开放水平。
 

  (一)促进出口,保障外贸总量增长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和矿产深加工产品出口。扶持一批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鼓励同类产品出口企业的强强联合。强化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建设,组织与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欧洲、中东等境内外世界性专业展览会,开展境内外贸易促销和引进外资活动;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采取代理、包销、寄售等形式扩大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外的批发商和连锁店实行联合经营。构建外贸领域“三大平台”,形成“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公平贸易预警平台,形成应诉反应机制;二是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形成外经贸网络联动机制;三是建立资金扶持平台,形成利用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激励机制。“十三五”期间,外贸出口年增幅保持15%以上,到2020年,达到12820万美元;新增外贸出口主体7家,总数达到20家,其中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家,超3000万美元的企业2家。
 

  (二)引进外资,实现外贸质量提升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强化责任考核,细化外资利用目标,形成利用外资的共识。明确目标,突出项目重点、地区重点、客商重点,加强同港澳和台湾同胞的经济往来,发展同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将税收、价格、土地等相关政策适度放宽。
 

  (三)对外投资,创新外贸发展方式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和出口品牌开发力度,形成拥有自主产权的专有技术、核心技术和出口品牌产品。完善主体,做大做强涉外企业。强化服务,激励与推动企业大胆“走出去”。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对境外投资企业达到5家,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 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繁荣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顺应长阳人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精准扶贫、移民安置、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居民就业、社会保障为基本内容,富有前瞻性地推进城乡居民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一、强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一)强化扶贫责任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扶贫攻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抓好“六个一批”,全力推进54个整村推进村、25个重点老区村和5个中心老区乡镇村项目建设。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同步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资源开发与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确保到2018年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摘帽”,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落实扶贫措施
 

  ——实施特色产业带动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不设支持上限,分类施策,因户施策,探索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筑牢项目资金统筹网、龙头企业带动网、合作组织互助网、示范大户帮扶网、实用科技培训网“五张网”,做到“村村有帮扶单位、户户有帮扶项目、人人有帮扶措施”,打造脱贫致富“金饭碗”。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通自然村公路硬化、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加快县际间断头路建设,实施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进一步畅通人流物流。优先推动贫困村重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优先实施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
 

  ——实施保障救助兜底工程。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开展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试点,切实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加强低保五保救助扶贫,将符合农村低保五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采取分散建房、“小集中式”搬迁、农村公租房安置和外迁安置等多种方式,力争“十三五”期间对4455个建档立卡农户13544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支持地质灾害区、生态功能区非建档立卡农户1291户6279人实行自主搬迁;推进移民安置点建设,实现移民搬迁4350人;统筹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确保搬迁农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生计和发展问题。
 

  ——实施社会帮扶工程。进一步完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等社会救助制度和网络体系,对空巢家庭、留守儿童、伤残病弱实行精准关爱,不让贫困人口因学因病而致贫返贫,铲除贫困滋生土壤,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抓好扶贫示范工程。积极支持鼓励各乡镇率先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各乡镇都要培育一个精准扶贫示范村,全县分产业培育3—5个精准扶贫示范村,支持火烧坪乡建成提前脱贫示范乡镇。
 

  (三)创新扶贫机制
 

  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争创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完善驻村帮扶机制,落实到户到人包保责任制,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建立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定期监督检查、跟踪问效的项目评价机制,建立统筹扶贫项目、资金安排使用机制。
 

  二、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建设。
 

  (一)推进医疗卫生事业
 

  推进健康长阳建设,到2020年,建立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人人享有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最大程度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的目标,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少得大病”;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最大限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协调”。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主要健康指标全市领先;执行新的生育政策,稳定生育水平,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全面均衡发展;卫生资源适度增长,一体化发展明显改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基本服务项目实现均等化。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用药状况明显好转;积极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提升全县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推进全民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强基础、提质量、抓均衡、促跨越”的整体工作思路,立足县情,推进长阳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师资配置水平,大力加强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着力实施教育园区建设工程、中央“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普通高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全覆盖工程,实现学校基础建设标准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眼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大贫困学生保障力度,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实施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到2020年,力争形成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省内一流、职业教育全国领先、特教成教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
 

  三、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
 

  (一)推动城乡居民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重点解决困难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引领大学生创业不少于200人。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着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落实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优化创业环境,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制度规范;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族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二)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法定人员社会保险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将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军烈属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适时提高低保五保标准,实现动态条件下应保尽保。搭建政府救助、社会救助与贫困户救助需求相结合的救助信息平台,设立社会救助扶贫基金,鼓励、引导和支持全社会参与扶贫救助。
 

  ——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全民覆盖,做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畅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落实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定期调整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调整工作。进一步做好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完善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实施医保付费总额控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机制、扩面征缴联动机制,实现扩面征缴数量质量全面提升。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加强社保稽核工作,推进参保缴费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础建设。拓展“一站式”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层经办机构平台建设。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提高经办机构办事服务效率。
 

  (三)加强移民安置工作
 

  抢抓水库移民政策转型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通过严格执行现行后扶政策、争取更多专项帮扶政策两条途径,突出避险解困、帮扶解困两大重点,综合采取搬迁安置、危房改造、完善设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等措施,叠加政策,鼓励搬迁,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加快建设移民安置新区,抓好农村移民的脱险、脱贫、解困。努力争取“四无”移民帮扶政策,破解“四无”移民难题。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全县水库移民与全县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移民居住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库区特色产业初显规模,移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
 

  四、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建设法治政府
 

  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执法文明公正。坚持法治原则,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公众参与、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将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等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加强基层法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利,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继续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审判、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发挥惩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和法律监督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司法公正,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水平。积极推进机关政务、社区事务公开,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无障碍“民意通道”。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纽带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三)促进司法公正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切实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权利,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四)推进全民守法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水平。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创新工作载体,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学法渠道。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依法治县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五、不断推进文化软实力提升。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引导管理,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丰富和完善“后花园、长阳梦”的长阳精神,依托长阳历史文化,开展“爱国家、爱家乡”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机关、学校、农户等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
 

  (二)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坚持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进一步唱响长阳好声音,做好长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建设,展示长阳好形象。坚持依法治网管网,引导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健全重大舆情引导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三)大力建设文化强县
 

  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巩固主流文化阵地。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深入发掘弘扬巴土特色文化资源,建立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大力培养文化人才队伍,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和非遗传承人资源库,着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加强廉政文化、国防文化、安全文化、乡土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活动,着力倡导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六、持续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深入开展“治违拆违、打击高息集资、打击坑农害农”三项行动和“旅游环境整治、城市建设管理、安全生产、渔业生产”四项执法,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维护法律尊严,树立社会正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涉法涉诉和调解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推动法治信访、阳光信访,引导群众依法维护合理诉求。做精做细做实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积极推进“四务通”“民情通”整合,寓管理于服务,实现农村网格化服务全覆盖,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优质的服务。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筑牢公共安全体系。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公共安全,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始终坚持用最严格、最严密的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七、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牢固确立“大安全”“大国防”和“一盘棋”的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实现军地由友情帮助向履行责任、无偿支援向互利双赢、被动传承向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确立从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最需要、最管用的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入手,抓好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努力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效益的理念。设立军民共融办公室,做好发展规划、人才建设、人民防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军民共融工作,充分发挥军地双方的优势,有效整合融合发展的资源,实现军地力量共用、成果共享。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密切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双拥工作社会化。
 

第八章 推进项目建设 竭力打造发展支撑

 

  项目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支撑,是落实规划意图、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县“十三五”期间备选项目库汇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重大项目1762个,总投资2354亿元,其中“十三五”时期计划投资2211亿元。
 

  一、强化项目谋划。
 

  要在进一步摸清上情,知晓县情的基础上,前瞻谋划,主动作为,加快前期,做好迎接每个项目机遇的准备。重点突出“沿江保护”“拓城开发”“产城共荣”“山水和谐”四个要点进行项目谋划。一是依托资源环境优势谋划一批项目,围绕矿产资源,谋划一批原材料开采、提纯冶炼、精深加工绿色矿产业项目;围绕能源资源,谋划一批水电、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项目;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谋划一批特色产品开发、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农业产业项目;围绕山水特色,谋划一批景区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旅游项目,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围绕巴土文化,谋划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等。二是依托区位优势谋划项目。结合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机遇和“长阳全方位向宜昌靠拢”的思路,推进清江航道改造升级、龙五一级公路、宜长快速通道等项目实施,促进我县成为宜昌境内水运、公路、铁路交通的重要节点,谋划一批城市整理、供水、供气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三是依托生态环保谋划项目。围绕水生态、林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建设,策划一批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四是依托民生谋划项目。坚持民生至上,从医疗、养老、文化、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策划力度,切切实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专栏:

  

★“十三五”时期全县十大重点工程

 

   1、宜长快速通道工程

   (1)文化创意园项目;(2)休闲康养园;(3)清江盆景园、奇石园;(4)现代农业园;(5)健康美食园;(6)水上娱乐园;(7)清江供水供气工程。

   2、旅游转型提升工程

   (1)清江画廊;(2)沿头溪流域开发;(3)云榭山庄;(4)盐池温泉。

   3、清江湿地建设工程

   (1)愚人岛康养中心;(2)清江公园建设;(3)清江湿地生态保护。

   4、铁路水路及水上机场建设工程

   (1)运石铁路建设;(2)清江航道整治;(3)清江沿线小火车;(4)清江水上机场。

   5、新型能源建设工程

   (1)风力发电10万KW;(2)光伏发电10万KW;(3)抽水蓄能100万KW。

   6、幸福家园建设工程

   (1)佷阳古镇建设;(2)麻池红色旅游;(3)火烧坪乡村旅游;(4)郑家榜乡村旅游;(5)鸭子口集镇避险治理。

   7、清江保护工程

   (1)岸线增彩工程:增加植被的多样化;(2)崩尖子保护;(3)环保设施;(4)渔民上岸。

   8、脱贫致富工程

   (1)绿色产业发展;(2)健康食品加工;(3)互联网+进农户;(4)集镇中心村建设;(5)基础设施建设。

   9、矿业振兴工程

   (1)铁矿开发;(2)钙钡开发;(3)矾矿开发。

   10、城镇扩容工程

   (1)老城整理提升;(2)丹水新区建设;(3)磨市新型工业园建设;(4)森林公园建设。

 

  二、强化项目政策争取。
 

  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主体功能区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省委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616”对口支援,市委构建“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等战略机遇的同时,主动对上衔接,努力寻求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政策支持,抢抓发展主动权。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千方百计确保中央、省、市资金支持力度不减弱,千方百计确保争取项目资金份额再有新突破,尽可能地使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和宜昌市规划,争取获得更多支持。
 

  三、强化项目落地。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强项目组织领导与协调,形成重大项目储备一批、前期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机制。完善重大项目联动审批机制,县投资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好具体项目建设计划,将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尽量简化和完善审批环节,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对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在政策、土地、资金上予以支持,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协调服务机制,按照“五个一”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和“倒逼”机制,按照“1/3的时间抓项目、1/3的时间到基层调研、1/3的时间在机关办公”的工作方法,加强协调与服务,实行县级领导牵头、局长负责制,县领导每周到企业督办一次,局长每周到企业工作一天,切实为企业解决项目落地、开工动建、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扫清项目落地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有效地推动项目落地。
 

第九章 坚持党的领导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建设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全面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指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决策机制、决策咨询机制、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协商民主,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能力。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到都市后花园建设上来。
 

  ——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力度统一论,加大执纪治庸治腐力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全县干部“清廉为官、事业有为”。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注重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倡导提神提气提能,勇于担当的干部文化,坚持从严治吏,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各级各类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及服务设施,打造“村民办事不出村”综合性服务平台,帮助全县66个面积狭小、达不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按照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五务”合一的标准新建或改造,推动基层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扎实开展“一亮三创”“三联一转”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及时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等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动向,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二、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本《纲要》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经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改,须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通过方可进行。规划实施中期需进行规划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本《纲要》为依据,加快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做实做深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要对功能、产业和重大项目科学合理布局,增强实效性、可操作性。
 

  ——对本《纲要》提出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应建立分类指导实施机制,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明确规划实施责任。纲要提出的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金和土地资源,积极加以引导;在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领域提出的任务,应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优先保障用地需求,确保落到实处。
 

  ——对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进行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按年度分解落实。各级各部门需按照职责分工,围绕本《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并纳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及时将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报告县政府。加强规划实施进程的跟踪分析,适时进行调控。建立健全规划政策,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财政、价格等手段,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本《纲要》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力度。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增强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保障全县人民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权利。加强对各专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重大项目和事项公示、听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程序。
 

  “十三五”时期是长阳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把“三严三实”要求贯彻改革发展全过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竞进作为,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开拓新常态下长阳发展的新局面!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赵吉雄:齐心协力 勇于担当 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Copyright ? 2014 www.yiming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game365打不开 版权所有
承办:长阳县电子政务办公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7-5335880 投稿邮箱:sxcynews@126.com
显示建议使用1024*768 以上分辨率  鄂ICP备09030340号  网站标识码:4205280019